快速学习MySQL基础知识
目录
这篇文章主要梳理了 SQL 的基础用法,会涉及到以下方面内容:
- SQL大小写的规范
- 数据库的类型以及适用场景
- SELECT 的执行过程
- WHERE 使用规范
- MySQL 中常见函数
- 子查询分类
- 如何选择合适的 EXISTS 和 IN 子查询
了解 SQL
SQL 是我们用来最长和数据打交道的方式之一,如果按照功能划分可分为如下 4 个部分:
- DDL,数据定义语言。定义数据库对象,数据表,数据列。也就是,对数据库和表结构进行增删改操作。
- DML,数据操作语言。对数据表的增删改。
- DCL,数据控制语言。定义访问权限和安全级别。
- DQL,数据查询语言。用来查询数据。
平时在编写 SQL 时,可能发现许多 SQL 大小写不统一,虽然不会影响 SQL 的执行结果,但保持统一的书写规范,是提高效率的关键,通常遵循如下的原则:
- 表名,表别名,字段名,字段别名等用小写。
- SQL 保留字,函数名,绑定变量等用大写。
- 数据表,字段名采用下划线命名。
目前排名较前的 DBMS:
- 关系型数据库:建立在关系模型上的数据库,在建表时,通常先设计 ER 图表示之间的关系。
- 键值型数据库:以 key-value 的形式存储数据,优点是查找速度快,缺点是无法向关系型数据库一样使用如 WHERE 等的过滤条件。常见场景是作为内容缓存。
- 文档型数据库,在保存时以文档作为处理信息的基本单位。
- 搜索引擎:针对全文检索而设计。核心原理是 “倒排索引”。
- 列式数据库:相对于如 MySQL 等行式存储的数据库,是以列将数据存在数据库中,由于列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,所以可以更好的压缩,从而减低系统的 I/O,适用于分布式文件系统,但功能相对有限。
- 图形数据库,利用图的数据结构存储实体之间的关系。比如社交网络中人与人的关系,数据模型为节点和边来实现。
认识 SELECT
SELECT 一般是在学习 SQL 接触的第一个关键字,基础的内容就是不提了,这里整理常用的规范:
起别名
?1 | SELECT name AS n FROM student |
查询常数, 增加一列固定的常数列:
?1 | SELECT '学生信息' as student_info, name FROM student |
去重重复行
?1 | SELECT DISTINCT age FROM student |
需要注意的是 DISTINCT 是对后面的所有列进行去重, 下面这种情况就会对 age 和 name 的组合进行去重。
?1 | SELECT DISTINCT age, name FROM student |
排序数据,ASC 代表升序,DESC 代表降序
如先按照 name 排序,name 相等的情况下按照 age 排序。
?1 | SELECT DISTINCT age FROM student ORDERY BY name ,age DESC |
限制返回的数量
?1 | SELECT DISTINCT age FROM student ORDERY BY name DESC LIMIT 5 |
SELECT 的执行顺序
了解了 SELECT 的执行顺序,才能更好地写出更有效率的 SQL。
对于 SELECT 顺序有两个原则:
- 关键字的顺序不能颠倒: ?
1 SELECT
...
FROM
...
WHERE
...
GROUP
BY
...
HAVING
...
ORDER
BY
...
- SELECT 会按照如下顺序执行: ?
1 FROM
>
WHERE
>
GROUP
BY
>
HAVING
>
SELECT
的字段 >
DISTINCT
>
ORDER
BY
> LIMIT
1 2 3 4 5 6 7 | SELECT DISTINCT student_id, name , count (*) as num #顺序5 FROM student JOIN class ON student.class_id = class.class_id #顺序1 WHERE age > 18 #顺序2 GROUP BY student.class_id #顺序3 HAVING num > 2 #顺序4 ORDER BY num DESC #顺序6 LIMIT 2 #顺序7 |
在逐一分析下这个过程前,我们需要知道在上面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会产生一个虚拟表,然后将这个虚拟表作为下一个步骤中作为输入,但这一过程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见的:
- 从 FROM 语句开始,对 student 和 class 表进行 CROSS JOIN 笛卡尔积运算,得到虚拟表 vt 1-1;
- 通过 ON 筛选,在 vt1-1 的基础上进行过滤然后得到表 vt 1-2;
- 添加外部行。如使用左连接,右连接和全连接时,就会涉及到外部行,会在 vt1-2 的基础上增加外部行,得到 vt1-3。
- 如果超过两张表,就会重复上面的步骤。
- 在拿到最终的 vt1 的表数据后,会执行 WHERE 后面的过滤阶段,得到表 vt2.
- 接着到 GROUP 阶段,进行分组得到 vt3.
- 接着到 HAVING 阶段,对分组的数据进行过滤,得到 vt4.
- 后面进入 SELECT 阶段,提取需要的字段,得到 vt5-1,接着通过 DISTINCT 阶段,过滤到重复的行,得到 vt5-2.
- 然后对指定的字段进行排序,进入 ORDER BY 阶段,得到 vt6.
- 最后在 LIMIT 阶段,取出指定的行,对应 vt7,也就是最后的结果。
如果涉及到函数的计算比如 sum() 等,会在 GROUP BY分组后,HAVING 分组前,进行聚集函数的计算。
涉及到表达式计算,如 age * 10 等,会在 HAVING 阶段后,SELECT 阶段前进行计算。
- 通过这里,就可以总结出提高 SQL 效率的第一个方法:
使用 SELECT 时指定明确的列来代替 SELECT * . 从而减少网络的传输量。
使用 WHERE 进行过滤
使用 WHERE 筛选时,常有通过比较运算符,逻辑运算符,通配符三种方式。
对于比较运算符,常用的运算符如下表。
对于逻辑运算符来说,可以将多个比较运行符连接起来,进行多条件的筛选,常用的运算符如下:
需要注意的是,当 AND 和 OR 同时出现时,AND 的优先级更高会先被执行。当如果存在 () 的话,则括号的优先级最高。
使用通配符过滤:
like:(%)代表零个或多个字符,(_)只代表一个字符
函数
和编程语言中的定义的函数一样,SQL 同样定义了一些函数方便使用,比如求和,平均值,长度等。
常见的函数主要分为如下四类,分类的原则是根据定义列时的数据类型:
- 算术函数:
- 字符串函数
需要注意的是,在使用字符串比较日期时,要使用 DATE 函数比较。
- 日期函数
- 转换函数:
CAST 函数在转换数据类型时,不会四舍五入,如果原数值是小数,在转换到整数时会报错。
在转换时可以使用 DECIMAL(a,b) 函数来规定小数的精度,比如 DECIMAL(8,2) 表示精度为 8 位 - 小数加整数最多 8 位。小数后面最多为 2 位。
然后通过 SELECT CAST(123.123 AS DECIMAL(8,2)) 来转换。
聚集函数
通常情况下,我们会使用聚集函数来汇总表的数据,输入为一组数据,输出为单个值。
常用的聚集函数有 5 个:
其中 COUNT 函数需要额外注意,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这篇。
如何进行分组
在统计结果时,往往需要对数据按照一定条件进行分组,对应就是 GROUP BY 语句。
比如统计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:
?1 2 | SELECT class_id, COUNT (*) as student_count FROM student \ GROUP BY class_id; |
GROUP BY 后也可接多个列名,进行分组,比如按照班级和性别分组:
?1 2 | SELECT class_id, sex, COUNT (*) as student_count FROM \ student GROUP BY class_id, sex; |
HAVING 过滤和 WHERE 的区别
和 WHERE 一样,可以对分组后的数据进行筛选。区别在于 WHERE 适用于数据行,HAVING 用于分组。
而且 WHERE 支持的操作,HAVING 也同样支持。
比如可以筛选大于2人的班级:
?1 2 3 | SELECT class_id, COUNT (*) as student_count FROM student \ GROUP BY class_id \ HAVING student_count > 20; |
子查询
在一些更为复杂的情况中,往往会进行嵌套的查询,比如在获取结果后,该结果作为输入,去获取另外一组结果。
在 SQL 中,查询可以分为关联子查询和非关联子查询。
假设有如下的表结构:
?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| 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DROP TABLE IF EXISTS `student`; CREATE TABLE `student` ( `id` int (11)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 ` name ` varchar (20) NOT NULL DEFAULT '' , `age` int (3) NOT NULL , `sex` varchar (10) NOT NULL DEFAULT '' , `class_id` int (11) NOT NULL COMMENT '班级ID' , PRIMARY KEY (`id`) ) ENGINE=InnoDB AUTO_INCREMENT=9 DEFAULT CHARSET=utf8; 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 Records of Student 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INSERT INTO `student` VALUES ( '1' , '胡一' , 13, '男' , '1' ); INSERT INTO `student` VALUES ( '3' , '王阿' , 11, '女' , '1' ); INSERT INTO `student` VALUES ( '5' , '王琦' , 12, '男' , '1' ); INSERT INTO `student` VALUES ( '7' , '刘伟' , 11, '女' , '1' ); INSERT INTO `student` VALUES ( '7' , '王意识' , 11, '女' , '2' ); --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DROP TABLE IF EXISTS `student_activities`; CREATE TABLE `student_activities` ( `id` int (11)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 ` name ` varchar (20) NOT NULL DEFAULT '' , `stu_id` int (11) NOT NULL COMMENT '班级ID' , PRIMARY KEY (`id`) ) ENGINE=InnoDB AUTO_INCREMENT=9 DEFAULT CHARSET=utf8; INSERT INTO `student_activities` VALUES ( '1' , '博物馆' , 1); INSERT INTO `student_activities` VALUES ( '3, ' 春游', 3); |
非关联子查询
子查询从数据表中查询了数据结果,如果这个数据结果只执行一次,然后这个数据结果作为主查询的条件接着执行。
这里想要查询和胡一相同班级的同学名称:
?1 2 | SELECT name FROM student WHERE class_id = \ ( SELECT class_id FROM student WHERE name = '胡一' ) |
这里先查到胡一的班级,只有一次查询,再根据该班级查找学生就是非关联子查询。
关联子查询
如果子查询需要执行多次,即采用循环的方式,先从外部查询开始,每次都传入子查询进行查询,然后再将结果反馈给外部
再举个例子, 比如查询比每个班级中比平均年龄大的学生姓名信息:
?1 2 | SELECT name FROM student as s1 WHERE age > ( SELECT AVG (age) FROM student as s2 where s1.class_id = s2.class_id) |
这里根据每名同学的班级信息,查找出对应班级的平均年龄,然后做判断。子查询每次执行时,都需要根据外部的查询然后进行计算。这样的子查询就是关联子查询。
EXISTS 子查询
在关联子查询中,常会和 EXISTS 一起使用。用来判断条件是否满足,满足的话为 True,不满足为 False。
比如查询参加过学校活动的学生名称:
?1 2 | SELECT NAME FROM student as s where \ EXISTS( SELECT stu_id FROM student_activities as sa where sa.stu_id=s.id) |
同样 NOT EXISTS 就是不存在的意思,满足为 FALSE , 不满足为 True.
比如查询没有参加过学校活动的学生名称:
?1 2 | SELECT NAME FROM student as s where \ NOT EXISTS( SELECT stu_id FROM student_activities as sa where sa.stu_id=s.id) |
集合比较子查询
可以在子查询中,使用集合操作符,来比较结果。
还是上面查询参加学校活动的学生名字的子查询, 同样可以使用 IN:
?1 | SELECT name FROM student WHERE id IN ( SELECT stu_id FROM student_activities) |
EXISTS 和 IN 的区别
既然 EXISTS 和 IN 都能实现相同的功能,那么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?
现在假设我们有表 A 和 表 B,其中 A,B 都有字段 cc,并对 cc 建立了 b+ 索引,其中 A 表 n 条记录,B 表 m 条索引。
将其模式抽象为:
?1 2 3 | SELECT * FROM A WHERE cc IN ( SELECT cc FROM B) SELECT * FROM A WHERE EXIST ( SELECT cc FROM B WHERE B.cc=A.cc) |
对于 EXISTS 来说,会先对外表进行逐条循环,每次拿到外表的结果后,带入子查询的内表中,去判断该值是否存在。
伪代码类似于下面:
for i in A
for j in B
if j.cc == i.cc:
return result
首先先看外表 A,每一条都需要遍历到,所以需要 n 次。内表 B,在查询时由于使用索引进而查询效率变成 log(m) B+ 的树高,而不是 m。
进而总效率:n * log(m)
所以对于 A 表的数量明显小于 B 时,推荐使用 EXISTS 查询。
再看 IN ,会先对内表 B 进行查询,然后用外表 A 进行判断,伪代码如下:
for i in B
for j in A
if j.cc == i.cc:
return result
由于需要首先将内表所有数据查出,所以需要的次数就是 m. 再看外表 A ,由于使用了 cc 索引,可将 n 简化至 log(n), 也就是 m * log(n).
所以对于 A 表的数据明显大于 B 表时,推荐使用 IN 查询。
总结一下对于 IN 和 EXISTS时,采用小表驱动大表的原则。
这里再扩展下 NOT EXISTS 和 NOT IN 的区别:
?1 2 3 | SELECT * FROM A WHERE cc NOT IN ( SELECT cc FROM B) SELECT * FROM A WHERE NOT EXIST ( SELECT cc FROM B WHERE B.cc=A.cc) |
对于 NOT EXITS 来说,和 EXISTS 一样,对于内表可以使用 cc 的索引。适用于 A 表小于 B 表的情况。
但对于 NOT IN 来说,和 IN 就有区别了,由于 cc 设置了索引 cc IN (1, 2, 3) 可以转换成 WHERE cc=1 OR cc=2 OR cc=3 , 是可以正常走 cc 索引的。但对于 NOT IN 也就是转化为 cc!=1 OR cc!=2 OR cc!=3 这时由于是不等号查询,是无法走索引的,进而全表扫描。
也就是说,在设置索引的情况下 NOT EXISTS 比 NOT IN 的效率高。
但对于没有索引的情况,IN 和 OR 是不同的:
一、操作不同
1、in:in是把父查询表和子查询表作hash连接。
2、or:or是对父查询表作loop循环,每次loop循环再对子查询表进行查询。二、适用场景不同
1、in:in适合用于子查询表数据比父查询表数据多的情况。
2、or:or适合用于子查询表数据比父查询表数据少的情况。三、效率不同
1、in: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,随着in后面的数据量越多,in的执行效率不会有太大的下降。
2、or:在没有索引的情况下,随着or后面的数据量越多,or的执行效率会有明显的下降。
总结
这篇文章中主要归纳了一些 SQL 的基础知识:
在使用 SELECT 查询时,通过显式指定列名,来减少 IO 的传输,从而提高效率。
并且需要注意 SELECT 的查询过程会从 FROM 后开始到 LIMIT 结束,理解了整体的流程,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组织 SQL.
之后详细介绍了 WHERE 进行过滤的操作符和常用的函数,这里要注意在比较时间时要使用 DATE 函数,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组和过滤。
最后着重介绍了子查询,IN 和 EXISTS 的适用场景。
以上就是快速学习MySQL基础知识的详细内容,更多关于MySQL基础知识的资料请关注服务器之家其它相关文章!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michael9/p/13305154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